新会陈皮,是由新会大红柑(茶枝柑)的皮晒干经蓄藏多年而成的。新会陈皮,又称“广陈皮”,“陈”即陈旧之意;“广”,是指广东,以别于外省的产品而言。而“广皮”又以新会产的最为名贵,历史上被称为广东“三件宝”(即陈皮、老姜、禾杆草)之一,闻名全国。
陈皮有温中下气、化痰止咳、开胃药效,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。加上陈皮有一种特殊的香味,又是一种名贵的食品调味料,可做菜,用陈皮泡制的陈皮鸭,是广东名菜之一。新会陈皮在宋代已享有盛名,明清时已蜚声遐迩,被列为“贡品”。以新会陈皮生产各种上乘药品,深受群众欢迎。清同治皇帝曾因风寒腹泻,服用而病除,即御赐“杏和堂”封号给该厂,并得知陈李济珍藏的旧陈皮,甚为贵重,便下旨钦定陈皮列为广东省的朝贡品,从此,新会陈皮一鸣惊人。清代大医师叶桂(字天士)所开的“二陈汤”,特别写明要用“新会皮”。据说新会陈皮运往北方各地,过了岭南以后,其味更加芳香。曾有华侨携新会陈皮乘船出国,船抵太平洋,顿时芳香四溢,无法掩盖。解放前,新会陈皮行销全国各地及港澳、东南亚和美洲各国。大凡海外华侨和港澳同胞回乡探亲,或是五邑人出国访亲,都捎上一袋新会陈皮作礼物赠送给旅外乡亲。
新会陈皮最高产量是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,年产量达140万斤左右,但仍然未能满足市场需要。至40年代后,陈皮产量一直下降,如今年产仅几万斤,因而更觉得物以稀为贵。时下价钱,存放三四年的陈皮居多,10年以上的据行家介绍,新会柑皮以天马、天禄、古井、梅树营等乡产的品质为最佳;又根据收获季节,以立冬前后树上熟的大红柑制成的陈皮为上品,色深味香。陈皮保管放置的年限越长,越显得珍贵。根据柑皮肉质分类,最佳品质依次分为大红皮、头红皮、极红皮、苏红皮、二红皮、拣红皮、青皮及早水皮,大红柑皮晒出干皮(生陈皮)的比例是6—7%。在20世纪30年代,以晒干的柑皮收购价格每市担白银计,头红皮为60—70元(当时稻谷每市担平均为白银6元),最差的早水皮为5元。现在干果皮,每公斤却要卖到60元。由于新会柑成为一种奇特水果,皮比肉贵,因而五邑人吃新会柑时,必小心地将柑皮剖开三瓣,晒干,或作自用,或卖。在水果摊档卖新会柑历来有三种卖法:一是整个买,皮肉连在一起;二是只买肉,不要皮;三是只买皮,不要肉。
解放前,陈皮是新会县的大宗商业买卖。在会城,经营陈皮的店铺有30多家,多集中在河南贤洲街一带,其中老字号有林恒利、刘怡记、伍合兴等,这些商铺还在上海、重庆、广州等地开设分店。当时,上海、重庆、广州是全国陈皮经销的主要市场,黑龙江、吉林、辽宁、内蒙、河北、河南、山东、安徽、浙江等,都在上海购货;青海、新疆、西藏、甘肃、陕西、云南、贵州等省,都在重庆购货;至于广州的市场,除附近各省如江西、福建、广西、湖南等省外,还有各地的商人亲自到这里购货。这三个市场,适销的品种也不同;因上海的客户多是零售性质,故主销一级货;广州、重庆则是以批发供应药房作配剂用,故分别适销二、三级货。货源来自会城的陈皮商,运销外地的陈皮均用蒲席包装,通过水路或陆路运往各地。每年6月到春节前后新会柑上市之时,新会有不少肩挑小贩到各乡甚至单水口,、三埠、赤坎、台城等地穿乡过巷收购柑皮,携备片糖,以质论价,以糖换柑皮。现在,上门收购柑皮的小贩已绝迹,改由干果铺、药材铺兼营,专门经营柑皮、陈皮的店铺有中华果皮店、城乡果皮收购站等。
解放后,新会柑皮的产量逐年下降,到上世纪60年代,每年产量约10万斤。“文革”期间,受“左”的路线干扰,新会柑的种植面积大幅下降。约1984年,新会—带的柑树黄龙病泛滥,大红柑树大面积黄化枯死,很多果农不敢种植。改革开放后,实行市场经济,农民原以种柑致富的意识开始向养殖、水产转移,对柑出现失管或少投入,使新会柑这个传统农产品产量继续下滑,新会陈皮在市场的供应日益减少。1995后,新会市果树研究所研究成功培育出无菌种柑苗,并在全市推广种植,使大红柑的产量逐年提高,其中,新会市会城镇茶坑村果农梁国寅、梁国忠俩兄弟最为成功。刘氏兄弟在双水镇万亩水库大坝下承包了4公顷土地,辟为“广盛果园”,种植1万棵新会大红柑树,2001年每公顷收获柑4.5万公斤,年产生晒柑皮1.17万公斤,经加工成陈皮,几乎全部出口
温馨提示:这篇文章没有解决您的问题?欢迎添加微信:chenpi90,有新会陈皮源产地专业人员,保证有问必答。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转自 www.chenpi.net.cn(陈皮网)。
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官方微信
▲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